王若飞(1896-1946),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留下“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遗言。
1896年10月11日生于贵州省安顺县城北街(今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中华北路)。
1904年2月,王若飞被二舅父黄齐生接至贵阳承担抚养、供读,进入贵阳达德学校学习(现为贵阳达德书院旧址,位于贵阳市商业中心大十字南侧)。1911年11月,王若飞响应辛亥革命号召,参加贵阳学生队稽查城防。1912年,在群民书店任店员。1915年,王若飞随大舅父黄干夫到铜仁矿务局任文书兼会计,并在舅父黄齐生的带领下,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17年冬,王若飞考取官费留日生,入东京明治大学读书。后为抗议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侵略中国的强盗行径,他愤而归国。1919年10月,王若飞赴法国勤工俭学。留法期间,王若飞积极参加了勤工俭学学生所开展的各种斗争。在斗争中,他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共同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1923年3月受中国共产党指派,王若飞赴莫斯科入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等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有关问题,同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3月王若飞回国,不久他担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中原地区党团组织,积极开展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为推动中原地区的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1926年,王若飞调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即秘书长),参与处理中央日常工作,并参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王若飞积极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组织领导了江苏无锡和江阴、青浦的农民起义。在风云变幻的革命斗争中,党内尖锐激烈、错综复杂的路线斗争曾使王若飞产生过苦闷和困惑。但凭着对革命、对党的赤胆忠心,在斗争中他把自己锤炼得更加坚强和成熟。1928年6月,王若飞赴莫斯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中国农民协会驻农民国际代表,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其间,王若飞还在在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王若飞回国就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参与了领导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晋、绥、新等地农民斗争,开展土地革,建立革命根据地。1931年7月,王若飞等到内蒙古从事革命活动。同年11月21日,王若飞在包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敌人的监狱里,王若飞严守党的机密,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4年4月23日,国民党绥远高等法院判处王若飞15年徒刑。1936年7月,王若飞被解到太原陆军监狱。
1937年春,日军向华北步步进逼,经薄一波营救,王若飞被阎锡山释放出狱。同年8月,王若飞离开太原,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9月初,由八路军办事处派人护送,经铜川、洛川、富县到达延安,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宣传部长,创办了陕甘宁边区党委理论刊物《团结》月刊,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阵地。1938年秋,王若飞被调任中共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随后又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1年冬,王若飞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和党务研究室主任。11月6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开幕。王若飞协助林伯渠主持了这次会议。1942年至1943年,王若飞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1943年底,王若飞在高级干部会上,作了《关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报告,回顾了党创立以来到南昌起义的历史,阐述党在大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着重总结了这一时期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右倾错误。1944年5月,受党中央派遣,王若飞同林伯渠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1月初,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董必武同林伯渠回延安,王若飞留重庆主持南方局工作。
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若飞被选为中央委员。8月3日,王若飞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国内形势》的报告。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蒋介石企图摘取抗战胜利的果实,向解放区进攻,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在战后重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但他的内战行经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国际上苏、美、英也不赞成。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8月14、20、23日连续二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艰苦的谈判,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0月11日,王若飞、张治中陪同毛泽东返回延安。12日,王若飞和张治中同机返回重庆,继续参加国共谈判。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王若飞出席会议。全体代表分成五个小组,王若飞参加政治组和施政纲领组。历时22天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通过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国民大会、宪草问题、改组政府等五项协议后,于1月31日闭幕。期间,王若飞在同国民党、各民主党派代表谈判协商中,表现出来的坚持党的原则立场与灵活的妥协、让步以及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精神,受到多方的赞扬。2月10日,王若飞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13日,王若飞同董必武、博古从延安飞重庆。22日,国民党反动派煽动重庆学生举行反苏反共游行,特务暴徒乘机捣毁《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部。王若飞与博古一起,代表中共代表团接见了青年学生,当场向他们揭露国民党特务制造行凶事件的阴谋。4月8日,王若飞奉命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请示政协工作,同机回延安的还有博古、叶挺、邓发、黄齐生等13人。途中,因气候变化,飞机迷失方向,于当日下午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坠毁,机上全体人员遇难。王若飞牺牲时,年50岁。临别重庆时,王若飞向周恩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为人民打算”。这句名言却成了他对人民对党的最后遗言,也是他一生革命实践最公正的总结。
噩耗传出,举国震惊。在延安和全国各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界人民纷纷举行追悼会。在对王若飞等“四八”烈士的追悼浪潮中,形成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平建国方针的广泛宣传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厉声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四八”烈士的死“是一个号召,它号召全党党员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和平、民主、团结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周恩来在追悼会上热泪盈眶地回顾了王若飞近年来为和平、民主、团结作出的重大贡献,悲痛地说:“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了一种力量,失掉了一种鼓励,失掉了一个帮手。”
纪念场馆
王若飞故居是纪念和展示王若飞同志光辉事迹的专题性纪念馆。位于安顺市内若飞大道北道中段东侧。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出生和居住过的地方。故居始建于清代,王若飞曾祖父所建,1982年对外开放。故居临街,经过道进朝门入四合院,院内铺以方形石板,有石砌花坛、鱼池等,房屋为木结构小青瓦建筑,具有清代民居风格。现存部份家具实物及若飞青少年时期在日本、法国留学时进行革命活动资料,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起工作时的照片、通讯手迹,重庆谈判时所穿衣物,遇难后党中央和中央领导的悼词,部份国民党要员、爱国将领、民主党派知名人士题词、挽联及有关王若飞的书籍,出版物等。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王若飞故居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21年,王若飞故居陈列馆被中共安顺市委命名为安顺市党史教育基地。